当前位置:华球体育
> 运河明珠

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——拱宸桥

发布时间:2024-04-30 16:22:29      来源: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

拱宸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大关桥之北,东连丽水路、台州路,西接桥弄街、连小河路,横跨京杭大运河。桥身长约98米,高约16米,桥面中段略窄为5.9米宽,两端桥堍处有12.2米宽,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,也是大运河南端的标志性建筑。

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(公元1631年),据《钱塘县志》记载,当时的举人祝华封为缓解两岸居民船渡之苦,自行募集资金建造了拱宸桥(亦有说法为商人夏木江倡导修建)。“拱”字本义为两手在胸前相合,有恭敬、环绕之意;“宸”字指北辰所在,是帝王的代称,所谓“拱宸”意指百姓对皇帝的拥戴。“拱宸”二字多见于中国古代城市建构的北方,如开封古城的“拱宸门”,上海、广州古城的“拱辰门”等等,今日天津的“北辰区”即是“拱宸”这一命名习惯在当代的延续。

此后三百余年间,历经风雨的拱宸桥历经了三毁三建。第一次是在康熙五十三年(1714年),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导捐筑;第二次是浙江巡抚李卫在雍正四年(1726年)捐俸重修,将桥加厚二尺,加宽二尺;第三次重修则是在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由杭州富商丁丙主持,这次重修成的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拱宸桥。

进入21世纪以来,拱宸桥先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,杭州秉持“修旧如旧”、最小干预的原则对桥体进行多次修缮。如今的拱宸桥,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,上贯穿长锁石;桥面两侧以素面石栏围护,栏板间立48根望柱。由于桥下运河航运繁忙,为避免船撞,于主孔上、下游共设置四个防撞墩,每个防撞墩上均雕有避水神兽,龙生九子之一的趴蝮(音:bā xià;又名蚣蝮,音:gōng fù)。桥东端北侧建有八角重檐桥亭一座,内立八角形石碑,碑面刻有《拱宸桥修建记》。

正所谓“一座拱宸桥,半部杭州史”。拱宸桥对于杭州不仅仅是一座连系交通的石桥,还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、文化与情感记忆。作为杭州水路的“北大门”,这里曾是漕运往来的交通要道和繁华商埠,络绎不绝的商船满载着江南的富庶,从这里一路北上;这里也曾是杭州人乡愁的重要坐标,闯荡天地的游子归乡,看到桥就到了家;这里还曾是近现代杭州的工商业中心,杭州的麻纺印染业、仓储运输业、造船业在这里萌发,杭州的第一条铁路、第一个火车站、第一个邮局、第一家报社在这里诞生。

杭州人还有句老话:“城隍山上看火烧,拱宸桥头乘风凉”,道出了老百姓对拱宸桥的喜爱。漫步在拱宸桥上,往来游人如织,四周清风徐来,桥下波澜不惊。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拱宸桥在灯光的映射下玲珑剔透,韵味尽显。曾经只向君王致敬的古桥,已然成为杭州的旅游地标之一,它伫立在千年运河之上,向每一位游人拱手致意,表达着对四海宾朋的诚挚欢迎。



全文完